梳妆匣,映照美丽的前世今生

-收藏
2015-11-30 17:01
浏览量:51

梳妆匣的称谓

旧时嫁女,讲究“陪嫁”,即随新娘一起带入夫家的一应生活用品,

富贵人家甚至把随侍的婢女也纳入“陪嫁”的范畴,

这种“陪嫁”,又被称作“嫁妆”、“嫁奁”、“添箱”或“妆奁”;

《三国演义》十六回吕布欲与袁术结亲,旋又反悔,“令人回复袁术,只说女儿妆奁未备,俟备毕便自送(女儿)来”

但这些词的本义却远没有那么宽泛,最早都是特指梳妆匣,韩愈就有“妆奁一暂开”的诗句。

从明至清中期,中国家具没有梳妆台这一品类,只有梳妆匣或镜台

它们不是独立的家具,部是依附于其他家具上的器件。

梳妆匣:如小方匣,正面对开两门,门内装抽屉数个,面上四面装围栏,前方留出豁口,

后侧栏板内竖三扇至五扇小屏风,边扇前拢,正中摆放铜镜,不用时,可将铜镜收起,小屏风也可以随时拆下放倒;

镜台:类似专用的桌子,台面上竖着镜架,旁设小橱数格,镜架中装一块大玻璃镜;

至迟在清代后期已很常见,低镜台形体较小,一般放在桌案上使用,

镜台面下设小抽屉数个,面上装围子,宫中常见的还有在台面后部装一组小屏风的,用以挂镜,又名“镜支”,

也有的不装屏风和围子,而是在台面之上安一箱盖,打开盖子,支起镜架,即可使用。

梳妆匣到了明清两代,型制已基本固定,大致可分为两类:一类为梳妆台,一类为梳妆

在中国的古典家具中,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高装巨镜的梳妆台,直到清晚期,西风东渐,这种梳妆台的款式才从外国传来,

而我们所说的梳妆台,实际只是置于案上的小型梳妆台,也称镜台;

它其实还未脱离梳妆匣的大模样,不过是梳妆匣的改型罢了,

这种梳妆台更多出现在明代,结构为下面台座,座有两门,门内有大小抽屉若干只;

台座上三面有高5厘米左右的雕花栏杆,另一面竖起40厘米左右呈扇形雕花屏风,屏风怀中竖起铜镜;

如果摘下铜镜,台座上嫣然是一座精巧的小戏台,

这种梳妆台多为硬木制做,形体较大,不易搬动,应为家庭主人或主妇所用。

另一类是梳妆匣,它们也多为硬木所制,间或也有樟木、楠木制品;

“便携”是这类梳妆匣的基本特性,由此又构成了其形体小巧的特征,

这种梳妆匣现在存世量尚大,从大量实物看,无不精致美观;

结构上也可谓争奇斗巧,各运匠心:有的多屉多镜,上盖打开,支起一镜,面板抽出,板背又是一镜,可双镜前后对照;

有的屉形各异,多者有四五具之多;有的前脸不是面板,而是两扇10厘米左右的厚门,打开,每扇门体上各置小屉二只;

有的匣体开窗,镶理石、玉石;有的所用铜活饰件造型生动,铜合页或蝶状、或蝠状,錾出花纹;

盛放化妆品的物件在古代也有个好听的名字——“妆奁”;

中国的妆奁文化历史可谓久矣,远古人已知用“止水鉴容,流水沐浴”,穿贝壳兽牙饰以颈项,“晨起对镜奁,晓妆点绛唇”;

唐朱庆馀诗曰:“妆罢低声问夫婿,画眉深浅入时无。”爱美之心人皆有之,古今亦然。

我们也来看看在古代女人的化妆台前一般会放哪些宝贝,简介一下最常用的三样法宝:

1、妆粉: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选自“米粉”,除了米粉之外,还有铅粉;

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,吸干水分,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,使用的时候就能涂成个大白脸,

虽然有毒,但女人为了“一白遮百丑”似乎连命也搭上了,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。

2、黛粉:在战国时,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,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,

随后出现了“黛”,一种藏青色矿物。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,然后加水调和。

3、胭脂: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,是古代的口红,原料是一种叫“红蓝”的花朵,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,

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、猪胰等物,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,从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。

学者推究古人之所以重视肌肤毛发,最基本的原因应与礼教有关,

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”不过,除了礼教的观念外,审美意识及健康需求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。

0